維氏硬度計的發明人是英國的史密斯(R.L.Smith)和塞德蘭德(G.E.Sandland)。他們于1921年提出了維氏硬度試驗方法,隨后英國的維克斯—阿姆斯特朗(Vickers-Armstrong)公司試制了第一臺以此方法進行試驗的硬度計:
在硬度計的日常使用中,由于操作方法、設備狀態或環境因素等影響,常會出現一些問題。以下是常用的 5 個問題及對應的解決方案:
可能原因:
壓頭磨損(如金剛石壓頭崩裂、鋼球壓頭變形)。
試樣材質過軟或過硬,超出硬度計測量范圍(如布氏硬度計測高硬度材料)。
光照不足或顯微鏡聚焦不準。
解決方案:
檢查壓頭狀態,磨損嚴重時及時更換新壓頭。
根據試樣硬度范圍選擇合適類型的硬度計(如洛氏用于中高硬度,布氏用于中低硬度)。
調整測量區域的光照強度,通過顯微鏡微調旋鈕精準聚焦壓痕。
可能原因:
加載系統故障(如負荷砝碼未掛牢、傳感器失靈,導致實際加載力為零或不足)。
試樣與壓頭接觸不良(如試樣表面有微小凸起,或壓頭未接觸表面)。
試樣材料不均勻(如存在偏析、夾雜,局部硬度突變)。
解決方案:
檢查加載系統:確認砝碼安裝到位,通過校準軟件檢測傳感器數值;對液壓式設備,檢查油路是否通暢,確保壓力正常傳遞。
測量前輕推試樣,確認其與工作臺貼合;降下壓頭時緩慢接觸表面,避免因試樣翹起導致虛接觸。
增加測量點數量(同一區域測 5-10 點),取平均值減少材料不均的影響;若發現異常壓痕,標記位置并結合金相分析判斷材料問題。
可能原因:
測微目鏡刻度不準(長期使用導致刻度磨損或松動)。
讀數時視線不垂直(操作員視角傾斜,導致視差)。
壓痕邊緣模糊(因材料塑性變形不均,或光源角度不當)。
解決方案:
用標準玻璃刻尺校準測微目鏡:將刻尺置于載物臺,顯微鏡下讀取刻度值,與實際值對比,偏差超調整或更換目鏡。
讀數時保持視線與目鏡垂直(可加裝指針式瞄準器),必要時使用帶數顯功能的顯微鏡,直接讀取數字避免視差。
調整光源入射角(部分設備可調節環形光源角度),使壓痕邊緣與基底形成明顯反差,便于識別邊界。
總結
顯微維氏硬度計對操作精度和環境要求,日常需注意:① 每次使用前用標準塊校準;② 保持設備清潔(尤其是壓頭和光學系統);③ 定期(建議每半年)由專業人員進行計量檢定。若出現復雜故障(如數顯系統紊亂),應及時聯系廠家售后,避免自行拆解損壞精密部件。